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美国《外交》杂志2016年1/2月号(提前出版)发表题为《中国如何看俄罗斯,副题:北京和莫斯科关系密切,但不是盟友》的文章,作者是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两次担任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的傅莹。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段时间,傅莹在国际外交领域多次现身,发表观点,备受瞩目。有观察者认为,傅莹的角色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一些相似之处。这种角色已经可以视为一种现象,代表了国家外交领域另一股力量的崛起。
傅莹频现身 握手基辛格
傅莹发表在美国杂志上的这篇文章对当下受到关注和怀疑的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进行了解读。除此之外,10月19日习近平启程访英之际,傅莹接受媒体采访谈及中英关系,以及较为敏感的达赖喇嘛问题;10月31日,傅莹出席“世界秩序与中国的角色——2015京城国际论坛”,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围绕世界秩序等问题进行对话;在11月15日,傅莹在美国《赫芬顿邮报》上发表文章《在同一个屋顶下:中国对世界秩序的观点》,再次谈到了当下的国际秩序和中国角色;12月12日,傅莹参加“三亚·财经国际论坛”,对当时正热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问题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发表评论,等等。
分析人士认为,身为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傅莹就中国的外交问题发表看法是分内之事。其前任李肇星也曾有过类似的做法。不过,傅莹与李肇星相比还是有一些不同。首先,傅莹就任后的活动频率要高于李肇星,这可能也与中共十八大后中国外交活动明显增多有关;其次,傅莹所出席诸多舆论平台,特别是多次在美国等国家媒体发表时政文章的做法,在李肇星时期也不多见;另外,则是傅莹与有“诗人外交家”之称的李肇星的说事风格也明显不同。这些都说明了傅莹角色的特殊之处。
傅莹在西方颇受认可
傅莹的角色可能比较类似基辛格之于美国外交的意义,虽然其影响力尚难比拟。基辛格曾任尼克松与福特政府国务卿,是美国资深外交家,在退休之后依然对美国外交政策具有举足轻重的参考意义。基辛格一直十分看重中国,并且与中国外交政策和高层人物有长期的渊源。2015年10月末11月初,基辛格再一次前往中国。除了会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外,他在参加“世界秩序与中国的角色——2015京城国际论坛”时,与老朋友傅莹进行了主题对话。
分析者称,基辛格之于美国,傅莹之于中国,两人的这种比较平等的交流方式也体现了他们在这种场合的相似角色。其实,基辛格与傅莹代表了一个特定群体。这一群体成员大多有过长年的外交工作经历,当下虽已不在外交部等政府机构任职,但是仍然在以非官方的形式参与着外交事务。
国际外交新渠道
这可以视为国家间外交除官方外交机构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当各国外交部和主流媒体受本国立场所限,纷纷沦为相互对内对外展示表演、交锋对垒的设置时,这种非官方的外交渠道就显得更为真实。如果两国关系一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外交机构的施压交锋不可避免,但为防止陷入不可控状态,官方之外交流的重要意义就不可或缺且随之凸显。
当下中美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就是如此。美国基辛格与中国傅莹等的交流也就成为观察中美外交的另一个窗口。与其他外交渠道不同,这一窗口有特殊的优点。基辛格、傅莹等都是资深外交工作者,对彼此国情和外交政策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而且,他们不仅能够避免主政者与外交机构的立场限制,还可避免被媒体舆论工作者容易陷入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所绑架。
因此,其外事活动能够比较多地顾及彼此,做出更为客观、理性、包容和具有建设性的评论和努力,也能更容易被对方所理解和接受。对于他们来说,离开外交机构之后反而可能正是大放异彩的时候。而且,他们也可被视为国际外交领域中一股能够提供积极健康能量的群体。
中国外交系统变局
也有分析指出,傅莹角色的凸显也说明了中国外交领域的变化。以往中国外交方式比较僵化而单一,过于依赖外交部渠道。中国外交部及其工作人员以往常以严肃强硬的态度表达立场观点,虽然有其必要之处,但是其外交效果却难以为外界接受,中国主政者或许也不太满意。
而在中共十八大后,中国外交形式更加多元化、国际化和人性化,军事外交、党际外交,以及傅莹所在的人大外交角色都趋于活跃。即使是外交部也在发生一些细微变化。比如,外交部长王毅有过的“卖萌”手势,驻英大使刘晓明称日本军国主义为“伏地魔”,任用具有知性气质的华春莹担任外交部发言人等等。虽方式迥异但效果奇佳。
傅莹也出身于外交部系统,曾任中国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她也是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驻大国女大使。值得一提的是,傅莹还曾为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中共高级领导人担任翻译工作、陪同出访、参加重要会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