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涌入的留学生和新移民,在多伦多华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两个看似没有生活交集的群体,却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点:孤独无助,生活不定……
尽管都是华人,但由于彼此缺乏沟通,留学生和新移民之间存在许多误解甚至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新移民逐渐在加拿大站稳了脚跟,而当年的小留学生们也都毕业工作、开始申请成为加国移民时,二者间的障壁才不断消除。
眼中的对方都不完美
Helen来加5年,明年即将大学毕业,提到对新移民的印象,她的评价鲜有正面言辞:英语不好,没有本地的教育和文化背景,很多硕士、博士竟然去餐馆超市打钟点工,挣了一点点薪水就沾沾自喜,觉得换成人民币比中国的工资高。而且,不少新移民“很抠门”,不仅穿着土气,而且连去餐馆吃顿饭都觉得很“奢侈”。
而刚来多伦多不到一年的移民Lisa在受访时也表达了她对留学生群体的“看不惯”:“好多留学生都是花着父母的钱,一来就开名车住condo,在这边既不打工也不好好学习。我认识的一个学生刚来时一个月要花五千多加元,还经常光顾赌场。最近看到的一些非法滞留、故意伤害等恶性事件,好像也都是发生在留学生身上。”
记者分别采访了几位留学生和新移民,得到的答案与上述内容大同小异。轻视也好,不屑也罢,造成这种隔膜的根源还是彼此间沟通不够。
身在异国,各有艰辛
在一般人看来,能够将孩子送到国外留学的家庭,生活水平都不会太差。可是真正走近他们的世界时,才发现许多事情没有之前想象得那么容易。
John四年前来加留学,一年前刚毕业,现在在一家华人公司工作。回忆起读书时的情形,他动情地说,“真的很辛苦。”自来到加拿大他就一直租住地下室,只因租金便宜;因为在小镇上学,每天除了上课,还要到镇上的两家餐馆打工。没有驾照没有车,大雪天里等半个钟头的公交车是常事。John向《北辰时报》记者感慨,在中国时的生活可能都是“甜”的,哪里还会乘公车、住地下室、打工挣钱?
新移民的故事也不少。Lisa在来多伦多之前曾在卡尔加里的Pizza店打过半年工。她清楚地记得,2006年的那个冬天,有一次在零下30多度的气温下,她等了20多分钟的公车,人生第一次领略到什么是“冰寒刺骨”。在中国,她已经做到公司的部门主管,拿着二十多万的年薪,做着高级白领,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巨大的落差几乎让她想即刻掉头回去。
新移民身上背负着车子、房子、孩子等几挑重担,因而要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这些是没有经历的留学生们很难理解的;而年轻一代的留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有的连洗衣做饭都不会,出门在外要经受的考验同样不少。当80后的留学生毕业后开始面对工作收入、婚姻家庭、车贷房贷等现实问题时,他们才成熟起来,开始理解新移民的苦衷。
留学生和新移民应取长补短
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加拿大工作,不仅为了积累经验,更是为了自己也能加入到新移民的行列。金融风暴还没有完结,毕业留学生和新移民为找工作成了竞争对手,当他们在职场相遇时,往往会发现彼此身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John表示,移民结构的变化使得新移民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工作积极努力。John举例说,他的上司Michael是一位来加仅一年多的新移民。然而Michael却是John在公司里最敬佩的人。“Michael刚来三个月就买了车,目的是为了多跟人交流,好找工作。我最佩服的还是他的工作能力,凭借在中国多年的公关经验,他让公司的知名度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巨大提高,这是我们做不到的。”
“我觉得‘新移民’这个概念不能单以移民时间长短来判断,有的移民来了七八年甚至十来年,还是坚持在中国的一些思想观念,从不积极主动地希望融入这边的主流社会。所以我把这样的人也看作‘新移民’。”John对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
作为主管,Michael的手下有好几个刚毕业的留学生,Michael谈到他们时也充满了羡慕:“他们不会像我一样说蹩脚的英语,也不会像我一样穿着T恤衫牛仔裤去出席宴会。他们年轻,受到西方教育影响,想法很多,思维活络。”
“留学生中出现个别负面事件并不说明整个群体有问题。”Michael还特别强调,再过三四年,像John这样学业有成,在加拿大成立家庭,开创自己事业并打算转为移民的留学生们将会大量涌现。
同为华人,只有在中国以外的国度才会以“留学生”和“新移民”这样的称呼来区别彼此的身份。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留学生还是新移民并不重要,在加拿大这个自由的国度,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