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大雨点小 恐袭传言戳中谁的神经?(图)

雷声大雨点小 恐袭传言戳中谁的神经?(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北京会在平安夜遭遇恐怖袭击?

  这是美国大使馆首先放出的风。12月24日中午,美国驻华使馆在官网上贴出通告:圣诞节当日或前后在北京三里屯地区可能出现针对西方人士的威胁,强烈建议美国公民保持高度警惕。通告里还表示,美国使馆已对美国政府人员发布了相同建议。

  随后,英国驻华大使馆也发布了一条措辞几乎一模一样的消息,只是把“美国”二字换成了“英国”。有大陆媒体分别致电美英两国使馆进行询问,美国使馆新闻官的回应是“无法置评”。英国使馆则表示,这仅仅是一条外国旅行提示,并强调“旅行提示是定期更新的,只是针对来华旅行的英国公民”。

  可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是,恐怖分子在发动袭击前,不可能把所有高鼻子蓝眼睛的人标记好了才动手。就在这时,北京警方发布了大中型商场超市的黄色等级预警,原因是“随着节假日的临近,商场购物促销、庆祝娱乐等活动逐渐增多,公共场所人流量大幅增加”。特别是圣诞节期间,要对“有促销活动的各类商场超市重点监管”。

  消息一出,马上让人对美英使馆的预警产生联想。很快,北京海淀区教委保卫科发出的通知放大了这种联想:“要求学校加强学生外出活动管理,12月24日、25日以及元旦前后不要前往三里屯、后海等人员密集场所活动。”

  所有的信息都指向了三里屯。根据微博网友的爆料,从24日下午开始,三里屯的街道上出现了特种兵巡逻的身影,而且是雪豹突击队——一支被认为是应对突发危险的最精锐部队。

雷声大雨点小 恐袭传言戳中谁的神经?(图)

  北京三里屯圣诞前夕的守候

  就在网友纷纷发问“这是个什么节奏”的时候,中国驻美大使馆也发布《安全提醒》,提醒旅美中国公民“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注意安全,注意身边可疑人士”等。

  从中国到美国,2015年的平安夜笼罩在恐怖袭击的阴影里。

  值得庆幸的是,很多人忐忑了一晚后发现,太阳照常升起,天空雾霾依旧——北京的平安夜平安结束,三里屯除了一些酒吧冷场外,唯一与往年不同的是民众找各种机会与海豹突击队合影。地球另一端的北美大陆,也没有恐怖袭击发生的消息。

  那前一天悬念弥漫的剧情是怎么回事?有反恐专家分析,这并非美国第一次在中国发布预警。“9·11”后,“美国曾发布过一次针对中国的四、五星级宾馆的安全预警”,今年的平安夜是第二次。至于中国驻美大使馆发布的安全提醒,应该是中方“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提醒”对美国的安全形势做了评估,“与美国驻华使馆发布的预警并没有什么关联”,目前“也看不出是情报交流的结果”。

  问题就出在没有情报交流。最近几年来,“联合反恐”一直是中美两国在交流、推动的事务。习近平2015年访美达成的一系列合作清单中,合作反恐就是其中一条。11月底至12月初,在华盛顿举行的首次美中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中,双方决定将进行网络反恐。中美在反恐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合作,但从这次“三里屯预警”中可以看出,中美的反恐交流还远不像美英、美法等之间那么密切。

  更何况双方在反恐问题上还有争执。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以下简称《反恐法》)草案三审稿递交全国人大,多次对这一法案进行高调批评的美国政府再度发声:12月22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Gabrielle Price)对外界表达了白宫的“严重关切”,称这部即将通过的新法案“将导致对中国人言论、结社、和平集会和宗教等自由的进一步限制”。更重要的是,由于《反恐法》要求在中国运作的西方公司提供技术接口和解密等技术支持,白宫认为这会“损坏网络信息安全”、“损害外国公司的商业利益”、“影响美国企业对华贸易和投资”,总体来说“弊大于利”(do more harm than good)。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12月2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反恐法》的相关规定不会限制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也不存在留“后门”问题,不会侵犯企业知识产权或者公民网络言论自由。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在 12月23日至25日期间连发三篇文章,指责美国的批评“霸道而虚伪”,在反恐问题上放下“双重标准”才是正道。

  眼看着双方又吵了起来。曾经有评论说,“在某种程度上,巴黎恐袭以及恐怖主义的蔓延成为了拉近中美两国距离的一次契机”。可从现在的局面看,两国的距离感仍然存在,尤其在美国拉拢东盟国家的举动上表现明显: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12月23日表示,东盟国家领导人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邀请,将参加明年初在加利福尼亚的度假地举行的峰会。当然,这个 “东盟国家”没有包括中国。

  有国际媒体指出,2015年11月,奥巴马刚刚在吉隆坡出席东亚峰会时与东盟各国首脑举行了会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再次会谈的确罕见”。另有媒体报道,南海问题和跨太平洋伙伴贸易条约(TPP)将是加州峰会的两大主要议题。BBC认为,“美国十分希望促进东盟国家团结,共同面对在南海追求领土要求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咄咄逼人的中国”。

  见面的时候表示亲密,转脸就布置对中国的“留一手”,在最重视的反恐大业上还要算计算计自己会不会吃亏,从美国的矛盾心态上可以看出,中美关系确实是“当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相比十几年前,中美关系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成熟,尤其表现在双方的“克制”上——无论是对台军售还是南海巡航,美国现在的做法是在很早的时候先“预热”,等到动作做出来,北京的怒火已经消了一半。同样,中国政府在做出“例行”反应之后,也不会揪住美国“没完没了”。

  即使是突发事件,双方在处理上也比以前克制的多。最近有国际媒体报道,美国一架B-52战略轰炸机曾于12月10日进入中国华阳礁2海里范围内。中国先是“痛批华盛顿”,美国则很快承认这一事件中,美军方 “犯了错误,并将采取措施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对于美方的解释,中方“并不满意”,但也只强调下不为例。

  对于两国在处理双边问题上的“默契”,有评论者认为目前中美关系的成熟度已经堪比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竞争再怎么白热化,也保持最大限度的冷静。更何况,中美之间绝不可能做出“古巴导弹危机”那样的赌命行为。而中美双方偶尔因为“过度负面解读对方的意图”出现“不和谐小插曲”,比如美国在《反恐法》的问题上表现出对中国人权、言论自由的一贯指斥,基于“亚太再平衡战略”拉拢东盟国家的行为,归根结底还是缺乏足够政治互信的体现。

  事实上,中美两国的经济依存度已经到了“毛细血管”一级,在目前的国际秩序上“都有着重大利益”,所以“中美对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何必在思维上抱着“修昔底德陷阱”不放。在中美关系不断向好、中美合作越来越深入的情况下,双方都让彼此的信任向前更进一步,才不是“逆潮流而动”。

  回到反恐的问题上,美国最新的态度不是希望中国参与中东治理吗?那就把对于《反恐法》的成见放下,将双方反恐情报交流机制建立起来。要合作,先得有诚意。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