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自己的同胞抱怨老板太抠门,仔细一问,要么是中国老板,要么是印度老板,或者是日本老板。这些老板一定是第一代移民,他们不仅在给工钱时抠门,还经常不尽人情,让你无故加班,或在开会发论文时做一些手脚,让你感觉不舒服。所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当老板的老华侨歧视新移民,新移民也侨歧老华侨。具体就反映在华人老板愿意找华人做工,但喜欢玩“价廉物美”的游戏。而新来的华人总是想找一个正宗的老美当老板,只要可能,还是不去中国老板手下为上策。理由很简单,美国老板公事公办的人占大多数,习惯上尊重移民的人权,不会刻意压低工资或削减福利。
过去的20年里,我总共曾经在两位华侨手下打过工,两个都是台湾来的,一个男,一个女,男的是台湾本省人,女的祖藉广东。男的很坏,这是所有在他试验室做过的同胞的共同看法。女的很好,这是我的结论,因为就我一个中国人,我没有觉得她对我有什么歧视,相反,她几次主动为我加薪,我们到现在仍然有往来。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这些第一代移民到底哪些毛病能改,哪些毛病改不了?
来美国后,我们改了很多很多,一切向美国人看齐,我们做得还是不错的。比如我们不在公共场合吸烟,开车不喝酒,早起冲淋浴,每天换内衣,不随地吐痰,见到人问好,公共场所打喷嚏说“excuse me”, 受人帮助说“Thank you”, 帮陌生人开门,排队不夹塞,开车遵守交通规则……等等,等等。
然而,有些毛病我们或者不想改,或者改不了,也许不需要改。
第一,爱吃中餐,离不开米饭、馒头、饺子、面条。我们的中国胃好象永远都改不了了。你说这是毛病吧,也不算啥大毛病。可你要说这不是毛病吧,有时还真挺闹心。住在大城市的人有中国杂货店,倒也好办。可要是在小地方,整天想着的东西得不到,多烦呀,影响工作和学习。我知道一哥儿们成年累月托朋友给邮寄中国食品。还有一哥儿们的孩子,上了大学还是离不开中国饭,怎么办?只好让父母邮寄。你说这是不是个毛病?
第二,不愿意借贷。中国人在国内用现金惯了,到美国后,虽然有几张信用卡,但每月都坚决付清。很多人不到万不得已,买车也不贷款,而是现金一把付。房屋贷款,能付得起现金的当然很少,但能贷15年就不贷30年,能提前还清,就不会硬等15年。我最近遇见一位在3年之内还清60万房贷的狠主,真是服了。其实这不是什么毛病,但这样的人太多了,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的的日子就难过了,对经济不一定是好事,虽然像老美那样走到另一个极端也不好。
问题还在于,中国移民大多原来都没有存底,不借贷的后果是平时要省吃简用。
比如说,我们很多人在毕业工作后,挤入中产阶级行列,在一个好区买了一套房子。然而,我们开的车子还是一部10年以上的二手车,看上去很寒碜,影响整个小区的形象。还有的人虽然住在了好区,但其它所有的生活习惯还是与当年的穷人没两样,买东西常去Dollar Tree, 吃饭从来不去餐馆,家具永远停留在二手,节日基本不挂彩灯,夏天不开空调,寒冬在家要穿羽绒服。
自己省吃简用固然没有什么不好,但在一个社区里就显得有些不协调,也会影响华人在主流社会的形象。这还是次要的。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省吃简用成癖,对别人也就自然不会那么慷慨。小到给服务员的小费,我们大多只给最低价甚至不给,大到对各种Charity的捐赠不大上心或不是那么慷慨。我们有多少人有习惯给所住的旅馆留小费?更不用说给帮你搬行李的人按照每件行李$1-2的小费,或者给在宾馆里为你叫出租车的人,为你售票的人小费。所以,我常常听到那些在餐馆打工的人抱怨,他们不愿意为本族同胞服务,而更乐意为那些地道的老美服务,尤其是在节日期间反差更大。
说到Charity捐赠,如果你用电子软件报税,你会发现有一条统计数据,告诉你和你一样收入的美国人大慨会有多少捐赠。我第一年发现自己的捐赠水平比美国平均水平差了一大截,自己感到很不好意思起来,所以后来才有意识地尽量缩小这一差距。经常地回馈社会是美国中产阶级和富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慷慨是我们无法望其项背的,我指的是同等收入的家庭比较。所以,看到张磊给耶鲁大学的千万捐赠,我们没有理由不高兴。
话题回到我们一开始的老板抠门的现象上来。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将省吃简用的癖好带到了工作场所。能省就省,这是很多华人老板的座右铭。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华人移民要在职场与本土老美竞争不省也困难。
这里还有一个人权的概念,美国人有人人平等的理想,所以做什么活,在什么职位,就有什么工资,而华人老板这方面的理念就相对薄弱甚至没有。
困难在于,我们虽然指责别人的时候往往义愤填膺,而轮到自己头上却浑然不知,所以这个毛病要改也难。无论如何,我们的下一代应当不会遗传这个毛病。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