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如何解拥核之困?从正视现实开始(图)

北京如何解拥核之困?从正视现实开始(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1月10日,美军B-52轰炸机是从关岛基地起飞的,并由两架分别来自美国和韩国的飞机伴飞,轰炸机进行了2次示威飞行后返回了关岛基地。此举无疑再次撩拨了朝鲜半岛及周边诸国本已紧绷的神经。此前,朝鲜“氢弹爆炸”的余波已经引来大国的共振。

  1月7日晚些时候,中美两国外长对话之后,美国国务卿克里(JohnKerry)7日即在华盛顿表示,他与中国外长王毅一致认为各国都必须改变应对朝核问题的方式。这一新态度较之此前韩国青瓦台紧急召开了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并发表声明谴责,各方第一时间已经因“半岛无核化”这一基准对朝鲜显得怒不可遏就显出了一定程度的质变。

  朝鲜作为一个越过了铀浓缩、武器级铀、裂变甚至直至聚变进程的国家,他本身和伊朗等刚刚开始走上加工进程的寻求有核国家就显出了根本的不同。这也意味着当“有核俱乐部”的世界大国可以用强制力阻断伊朗等国的发展进程时,面对已经具备了基本工业能力的朝鲜,外界除去否定其核能力外,还在以一种刻舟求剑式的态度要求朝鲜。

  很显然,面对已经具备初步核工业能力的朝鲜,一味以伊朗模式对其加以封锁、压制并不能起到作用。朝鲜在制裁之下仍能进行研发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相比之下,朝核问题相关各方更应针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种应对朝鲜国情的特别标准。而中美似乎就在踏出这样一步。

北京如何解拥核之困?从正视现实开始(图)

  无视朝鲜 大国刻舟求剑

  朝鲜西北部咸镜北道的高原山岳地带人迹罕至,这里长期以来都被外界视为朝鲜进行核爆炸的试验场。凭借着朝鲜官方消息和《我见到的国家》等描摹朝鲜世相的电影,以及一点美国的卫星照片,外界可以大概了解到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朝鲜从宁边核设施、轻水反应堆到2006年在这一区域试爆第一枚核装置的进程。也可以由此发现,朝鲜虽然民生凋敝,但也是一个核工业相对成体系,甚至具备一定研发能力的国家。他和刚刚完成铀料离心提纯的伊朗的距离已经有天壤之别。

  不过,在大国看来,这种核能力仍然是可以被武断地忽略的。中、美等国分别自2003和1994年以来各自以六方会谈和《朝美核框架协议》等手段对平壤的核工业与核能力展开限制。希望让朝鲜停止在从0到1的进程中。但是,从2006年至今,外界可以发现朝鲜并没有在禁运、制裁等一系列措施前停下来,该国不仅在此后试爆了两次核装置和一枚据称的聚变装置,即氢弹,还利用自行研究、自行制造的火箭在2012年12月12日将“卫星”送入轨道。

  目前,中、美两国已经对此有所反应。在6日上午得悉“朝鲜东北发生疑似核试验引发的地震”后,美军便出动飞机前往朝鲜半岛上空,以确认朝鲜是否进行了核试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也特别强调“谴责任何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行为,并再次呼吁朝鲜遵守其国际义务和承诺”。也就在同一天,中国外交部也就朝鲜进行核试验发表声明,称朝鲜“不顾国际社会普遍反对,再次进行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并强烈敦促“朝方信守无核化承诺,停止采取任何恶化局势的行动”。

  很显然,大国的愤怒溢于言表,中国更是以“恶化局势”的行动来界定了朝鲜此次的行为,这一态度在前三次核试验后的表态中是从未出现的。中美的态度也颇耐人寻味,相对于朝鲜高调宣布自己的“氢弹”试爆,大国对此要么仅以“核试验”应对,要么则怀疑其真实性,称相关消息仍无法确认。而这一点也是大国应对朝鲜核问题时的一种常见态度:大国固然不会接受朝鲜成为核国家,但当朝鲜已经突破技术封锁,开始具备初步核能力时,外界仍然将其定位为寻求核能力的国家(诸如伊朗),并以应对伊朗核危机的强硬压制来寻求朝鲜放弃进一步开发。当外界对于朝鲜的认识定位开始出现偏差时,这是不是显得有些刻舟求剑呢?

  平壤成异数 六方需另辟蹊径

  事实上,外界恐怕从一开始就没有摆正朝鲜的位置。朝鲜与得到美国、前苏联和加拿大甚至中国技术协助的印度、巴基斯坦不同;与处在立项阶段,并未开始进一步开发的利比亚和缅甸不同;与利用俄罗斯以及巴基斯坦技术,刚刚进入离心机提纯阶段的伊朗更不同。朝鲜的核工业虽然得到前苏联的援助,并利用苏联技术建立了第一座反应堆。但朝方此后就基本以独立研究为主。

  在1987年后的研究过程中,朝鲜从其反应堆中提取了放射性物质,甚至还具备自主生产用于提纯放射性原料的离心机的能力。这就意味着较之其他尝试拥核国家,朝鲜本身就是一个自主技术能力突出,甚至可能具备一定独立知识产权的异数,单纯的封堵就难以阻碍该国的发展。

  不可否认,外界如果想用封堵伊朗式的手段,让朝鲜停留在不具备核武器的阶段,这也是存在可能性的。但大国已然错过了这一机会。根据美朝1994年达成的协议,朝鲜如冻结核设施,美国即负责向朝鲜提供两个轻水反应堆,并在2003年反应堆建成前每年向朝鲜提供50万吨油料。但在协议执行过程中,美国不断怀疑朝鲜仍在继续从事核武器的开发,加上资金筹措困难等因素,以致原计划2003年完工的电站直到2015年仍未完工,加之美国至2002年11月又停止向朝鲜供油,这就使得平壤和外界最终不欢而散。在中国此后主导的六方会谈架构仍不能平息美朝矛盾后,朝鲜拒绝外界,独力继续其核武研究就变得不可避免。

  于是,以2006年朝鲜第一次核爆为标志,原先可以在轻水反应堆替代和“油料换弃核”方案下解决的朝鲜核问题走上了问题升级的阶段。当朝鲜的核工业已经具备进入有核俱乐部的能力时,大国要求平壤合乎国际规则固然符合道义,也符合国际规则。但是,环顾2006年至今的新闻报道,无论是北京还是华盛顿,外界首先都在尝试否定朝鲜的核能力,试图用这种闭目塞听式的手段确认自己的思想。进而继续以约束无能力国家的手段来施压一个具有核工业能力的政府。而当朝鲜政府又努力把核武器作为自身在国际地位的一种象征时,大国的否定和认知偏差恐怕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而今,根据美国媒体及韩国情报机构报告,朝鲜试验的终于成了“原子弹”,尽管外界这一口径是用于否定朝鲜的“氢弹”一说,但好歹算是承认了朝鲜从无到有的状态。很显然,当中国为首的六方会谈继续要解决半岛核问题,努力寻求半岛安全时,恐怕也不得不最终正视朝鲜的核能力,并针对这一现状指定一个符合朝鲜现状的单独标准。而这恐怕也将是未来解决半岛核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中美7日的最新表态,似乎就成了一种可行的选择。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