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首访中东前先亮底牌 对阿政策全曝光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国外交部1月13日发布《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成为首个集中阐述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外交立场、原则并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的官方文件。这份长约7,600字的文件从古丝绸之路说到今天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从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说到目前的全球反恐运动,目的是“在回顾和总结中阿关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阐述发展中阿关系指导原则,规划中阿互利合作蓝图,重申致力于中东和平稳定的政治意愿,推动中阿关系迈向更高水平”,格外突出地表明了中国对中东阿拉伯世界的日益重视。

  这份文件发布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首次出访中东之前,也凸显出中国对中东地区事务从相对保守到主动出击的明显变化。中东局势在最近几个月风云突变,北京在此时流露出的转变策略的迹象尤其值得关注。

  巴以冲突:旧题新解

  对于很多人来讲,这份文件中最能吸引眼球的表述莫过于第二部分中,在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行了例行重申之后出现的句子:“中国……支持中东和平进程,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支持阿盟及其成员国为此作出的努力。”

  2015年10月以来,已经逐渐冷却的巴以问题因双方围绕加沙爆发的数起流血冲突事件而再次成为地区热点,而中国在此时对巴以问题突然表态,背后深意不可不察。

  新中国建国之初的几十年里,巴以问题一度是中国在中东问题上最为积极的介入点,而巴勒斯坦在冲突中获得了中国一边倒式的支持。尽管是中东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但以色列递给中国的橄榄枝因巴以问题的存在而被北京搁置了数十年之久,双方迟至1992年方才建交,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阿拉法特所领导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中国获得的大量财政和武器援助。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脱离此前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外交,放弃了此前一味抨击以色列的立场,也因此不可避免地相对疏远了巴勒斯坦。而巴以问题在如今中东此起彼伏的冲突热点的衬托下,已经逐渐冷却,直到今天,比之中东反恐战局、叙利亚内战、也门冲突和沙特伊朗的外交对抗,巴以问题仍然很难排上头条。在这种国际大势下,中国也就顺势淡化了巴以问题。

  时隔数十年之久,中国重新明确提出支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态度,更肯定“阿盟及其成员国为此作出的努力”,凸显出的是中国对于中东事务所抱持的前所未有的积极介入态度。和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长期积累相应地,巴以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在中东事务中最有介入基础、最可能赢得主动权的问题,中国选择在此时明确表态,很有可能预示着在巴以问题上北京未来还将采取进一步行动。

  反恐:再谈国际合作

  对于今天的中东,反恐已经成了一个无法绕开的焦点。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逊尼派身份导致为数不少的阿拉伯国家在面对国际恐怖主义时颇显尴尬,但同时,也使得阿拉伯世界在国际反恐阵线当中势必发挥无法取代的作用。沙特等国已经成立了“34国反恐联盟”,目的正在于澄清穆斯林国家立场,联合穆斯林国家肃清恐怖主义滋生土壤。国际恐怖主义同样也对中国西部地区构成了直接安全威胁,如何将中国反恐努力与某种程度上掌握着穆斯林世界话语权的中东阿拉伯国家联系起来,统合双方阵线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就成了中国今天的对阿政策中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

  《文件》中明确指出,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反恐努力,支持阿拉伯国家加强反恐能力建设”,“反对将恐怖主义同特定的民族、宗教挂钩,反对双重标准”,无疑是北京这种意图的一次直接反映。

  同时,“中方愿同阿拉伯国家加强反恐交流合作,建立长效安全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对话和情报信息交流,开展技术合作和人员培训,共同应对国际和地区恐怖主义威胁”的表述也同样引人注目。它表明,中国直接出兵部署到阿拉伯地区、加强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的可能性仍然很小,而安全合作机制、情报交换和人员培训等较为传统和温和的方式仍然是北京的首选。

  自国际恐怖主义威胁愈演愈烈以来,中国在几乎所有外交场合言必称国际反恐合作,而与此相应的则是中国并未在如今各路反恐阵营中明确作出选择。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都参与了美国主导的国际联盟,但对中国而言,恐怕更加敏感的问题不是与谁合作反恐,而是如何在反恐合作的同时避免“站队”。

  中国的新外交平衡

  已有为数不少的观察人士指出,自习近平上任以来,本届中国政府首脑的外访地图当中唯一一块完全的空白正在中东地区,无论习近平抑或李克强,三年来都未曾涉足中东任何一个国家。考虑到中东地区对于中国西进战略的意义,这种忽略并不正常。

  而伊核协议达成以后,中国与伊朗之间的关系即将迎来一次飞跃,考虑到中东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特别是近期沙特宣布与伊朗断交之后,随着一系列逊尼派国家主动恶化与伊朗关系,阿盟也公开发表维护沙特谴责伊朗的声明,中东教派关系再度紧张,此时如果中国与伊朗单方面地走得过近,很容易招致阿拉伯国家的猜疑和不满。

  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长期维持着较为亲近的关系,中国石油进口的40%来自阿拉伯地区,沙特长期居于中国石油进口国的首位,埃及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伊朗解除国际孤立地位,中东即将迎来重要变局的现在,贸然给外界留下中国已经在中东“选边站”的印象实属不智,此前中国在也门和叙利亚两国局势上的表态已经被多家阿拉伯媒体解读为亲近伊朗,而与冲突中的任何一方的过度接近,无疑都不符合中国在中东的利益。在这一时间点上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提到更重要的层面上来,可视作中国式平衡外交的一次典型动作。

  中国正在逐渐走向世界大国,这意味着此前中国对中东所执行的保守的保持距离的外交政策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期,中国必须发展出自己的成熟的中东战略,而这也意味着,中国不可能再如以前一样,对中东爆发的各路冲突沉默不语或作出一些不痛不痒的例行表态。本次《文件》的发布不仅凸显出新时期北京对于阿拉伯国家的重视,同时更反映出北京正在逐渐打造自己在中东的新的外交平衡。

  中国需要在中东建立自己的位置,但无论从历史条件抑或政策风格来讲,中国都不可能如同美国或俄罗斯那样,采取激进手段直接介入中东。《文件》以及随后而来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中东的访问,是中国开始这种尝试的一次努力,而能否在此刻剑拔弩张的中东局势中为自己赢得足够的操作空间,则将是对北京外交手腕的一次关键性考验。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