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图片为中国自行研制的东风-31A洲际导弹系统,它是中国目前核威慑力量的核心基础,但研制这种武器却经历了不少曲折,众做周知,核武器的成功研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它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对巩固我国的大国地位和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中国在成功研制出第一枚原子弹之后,美国等核大国却并不看好中国能够足见其自己的核威慑力。主要原因是中国早期的核武器没有实现小型化,就无法安装在导弹和轰炸机上,从而并不具有实战能力。
虽然中国从来都不谋求达到与美国、俄罗斯两大核国家相当的战略威慑能力,外国媒体常常将中国的核武器储量和能力拿来与美俄作比较,俄罗斯《专家》周刊 2014年刊登的文章认为“中国战略核力量实际上并不具备让美国停止威胁中国的能力,若发生冲突,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1小时,这就是战略现实”。俄罗斯媒体认为,中国长期以来都对自己的核武器储量和设备数量秉承“模糊态度”,实际上就是因为这个数量实在是太少了,最高估的数据都显示中国核武器只有美俄的 30分之一。数量上的稀少,小型化没有解决,中国拿什么进行核威慑?怎么样呢?
图片为我国东风-31A型导弹的模拟弹头,其前端直径只有不到600毫米,可见中国在核弹头小型化上的成就。实际上,在成功研制原子弹和氢弹后,我国为了与运载装置导弹适配,核装置还得提高威力并小型化,因此发展第二代核武器势在必行。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氢弹之父”于敏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后,全面负责领导突破第二代核武器原理。军事专家雷泽告诉鹰眼军事记者,核武器初级引爆弹的小型化是核武器小型化的关键,而小型化的引爆弹具有高形状比、高收缩比等特点,设计难度很大。
不过,于敏院士首先提出了创新的“气体引爆弹理论”,为了完成我国东风-4、东风-5和巨浪-1等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任务,于敏确定了“集中发展、少走弯路,简单化核武器”的三条准则,正是这三条概括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武器发展创新道路的主要科研经验,也正是因为坚持了这三条才使我国以如此之少的核试验次数和经费投入,便使我国核武器设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研制出了第二代核武器,迅速实现了核弹头的小型化。
图片右侧为东风-31A导弹的单弹头模拟图片。在完成我国第二代核武器的腌制之后,于敏又提出了“三锤定音计划”,让中国仅用了几年时间就完成中子弹研制计划,1988年,我国首枚中子弹试验成功。正是因为于敏先生的贡献,为我国核武器小型化和实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中国的核武器从此真正有了作用,成就了共和国的核战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