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北京时间1月17日,朱镕基之子朱云来在未来论坛谈到创新时表示,现在应该重新审视一下中国的工业体系,到底有多少产品是自己能够真正做成的,而不是简单说买一个谁的零件,中国工业仍然缺乏创新。之前,李克强承认中国生产不了圆珠笔的“圆珠”,许多东西需要进口。不管舆论如何揣测朱云来的讲话是否在声援李克强,但是对于中国工业体系的反思则意味深长。
中共前总理朱镕基之子朱云来
缓慢转型
此次,朱云来再呛中国工业体系直指弊端,也代表了中国公众很大一部分声音。然而,中共一直力推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效果仍然有限,工业生产的量远远大于需求,特别在钢铁水泥机电等方面,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在一些高精尖的领域依然依赖进口。之前被李克强曝出的连圆珠笔的“圆珠”都要进口的就是一种特殊钢。产业转型多年仍未触及到这类看似很低端的“高精产品”。
有港媒披露,去年3月,李克强在审阅中国机械设备出口文件时,发现很多制造业产品都需要进口,如港口吊车、起重机械的钢缆、汽车发动机主轴、飞机外壳铝合金等,他当时在文件上划上三条红杠,呆了五分钟。
作为中共政治局领导人中唯一科班出身的正规经济学博士的李克强,其在十八大之前就曾对工业转型有着极大的关注,在十八大后的外出考察中也一直在强调产业转型与升级,然而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工业体系在转型中势必会牵扯到复杂的政治、经济、市场因素。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但需要中共上层的密切配合、而且还需要中央与地方的一致协调,甚至转型会使工业体制发生变革,一大部分既得利益者将失去在原有体系下的话语权,因此阻力重重,转型缓慢。
山寨之殇
对于上层的工业体系转型可能会触及到体制及既得利益者,相对自由的中小民营企业的转型也并非轻松。在中国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民营企业更热衷于一些来钱快、成本低、易模仿的市场快消产品,因此山寨也成为了大部分企业的“核心”。
然而,山寨也在成为假货的代名词。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进口产品中,90%的假货来自中国;日本2014年3.2万宗侵犯知识产权产品案中,92%的假货来自中国;欧盟2011年查获1.15亿件假货,73%来自中国。
也因此,有媒体认为中国最大的网络交易平台淘宝网,一旦在美国吃上官司可能面临着破产的风险。被称之为山寨的产品一方面阻碍着中国企业的转型与创新,另一方面影响着中国产品整体的全球竞争力。由于中国在一些高科技产品中无法“山寨”或产品质量欠佳,中国在高科技产品上明显实力不足,比如半导体芯片仍然需要大量进口,每年进口消费高达2,000亿美元,超过石油进口额。
但是,在低端领域中国人也在转变着对国产产品的看法,有些中国人利用旅游的机会跨境“爆买”国外的马桶、电饭煲、衬衫等引发轰动。这对于世界工厂的中国情何以堪?
转型之春
一直以来,中国前总理朱鎔基之子朱云来的“惊人之语”流传网间,其曾称“稳增长项目其实很多都是资源浪费”,“政府更多的经历应该转向‘调结构’”等均在发表后遭到不同程度的删除,也足以说明鉴于朱云来身份的特殊性,其言论影响力不容小觑。对于此次发声代表着长期对中国工业转型与升级的关切。
有学者认为,对于中国推进的工业转型与升级,李克强应该像前总理朱镕基一样强势,对中国工业体系进行大刀阔的改革。而一些高精尖的领域应该与市场接轨,走出工业体制的幔帐。之所以欧美一些国家能在航空发动机等高精尖领域独步天下,正是因为在竞争的市场机制下实现了优胜劣汰的蜕变与演进。
当然,中国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更应该是渐进性的,特别是在GDP增长放缓到6.9%的今天,不以粗放的增长结构实现目标在中共高层已达成共识。而在中国工业转型与升级中还需高层做出更大的决心与协调把步子稍微迈得更大些。
事实上,中共官媒也在强调在工业转型升级中对传统工匠精神的推崇,2015年五一期间央视就曾推出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公众反响激烈。精益求精、严谨、耐心、专业的“工匠精神”也在成为企业推崇的对象,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