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在文学原野上跃马扬鞭 

                林楠:在文学原野上跃马扬鞭 

                                                    本报记者:任京生,特约记者:李爱英

林楠:原籍辽宁海城,镶黄旗满族,伊尔根觉罗氏。在内蒙古自治区工作多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调入中国作家协会。

2000年移民加拿大。历任加拿大《神州时报》总编辑,加拿大大华笔会会长,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文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香港橄榄叶诗报顾问等职。

林楠来自中国北方的内蒙古,伊尔根觉罗氏这个姓更让他带着满族人征战疆场的无畏和豪放。骑射民族的血统给了他顽强的意志。每每读他的作品,我们的眼前总浮现出一个草原骑手矫健的身影在大草原的腹地驰骋,太阳落山时在马背上引吭高歌。至今,在北美华文文坛,他俨然一名嘹亮的歌手。

                林楠:在文学原野上跃马扬鞭 

林楠演講

青年时代成就文学事业

 

林楠从小就有文字天赋,作文常常满分,老师在课堂上念给全班同学听,称赞他充满激情。二十岁左右,他已是地区以及自治区(省级)报刋重点培养的对象。林楠回忆当年这段经历时,讲了一件文革时期的趣事儿。从基层(旗县) 来到盟府(专区)的几位业余作者(包括林楠)聚在一起听盟歌舞团专职编剧兼导演陆导讲述他自己走上创作之路的体会。陆导说,他是受到一首叙事长诗的影响。这首诗的题目是《早晨》。林楠说:“陆老师,这首诗是我写的。”陆老师似乎面子上有些下不来,说:“年轻人吹牛得有个边际。”不错,林楠没有吹,这首叙事长诗正是他在1964年全区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的作品。那年他二十二岁。

那时的他就一直想当一名专业作家。然而,梦想终未实现。但确实有过一段很像专业作家的经历,那是在出任地区创作研究室主任期间。

创作研究室是一个隶属于政府机构的事业单位。林楠大大拓展了这个机构的业务范围,剧目编写、文学创作一起上。政府批准了创研室的财政预算,有钱好办事。在林楠手上,创办了地区第一本文学刋物,培养了一支业余创作队伍,繁荣了文艺创作。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一大批基层厂、矿文化站,大大活跃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当地群众艺术馆馆长、著名奇石专家郝孝礼后来在一个场合描述他这段生活时说,“林楠在乌海工作期间,长年累月乘一部破旧的’二一二’吉普车下基层,普及厂矿文化站,辅导业余创作,想方设法活跃矿区文化娱乐生活。被矿工誉为‘我们的暖心人’。他在群众文化工作上的建树,引起自治区文化厅的重视。一九八四年,内蒙古全区城市文化工作现场会在乌海召开。会后,在全自治区推广乌海经验。林楠可说是乌海群众文化的奠基人。”

鉴于林楠对当地群众文化工作做出的贡献,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林楠半年工作,半年创作假。这个待遇,整整延续了三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间林楠云游四方,饱览了祖国的壮丽山河。

在他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林楠赶上了一件很幸运的事。冰心先生当年本来是受托帮这位边彊青年看文稿提意见的,最后竟欣然为其提笔作序,这就是林楠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生活的歌》。这妆文坛佳话,成了林楠人生奋斗用之不竭的动力。林楠创作的报告文学《众多的学生记着她,这是最珍贵的》,在中国第一个“教师节”前后,成了大热门。《红旗》杂志刊出专评。多位评论家对此文有过褒奖。后来还被选入建国六十年《中国少数民族报告文学卷》。

林楠创作的《第一次见面》在自治区现代戏调演中一举荣获创作奖、表演奖和导演奖。电视台为之作了专题播出。

林楠说,从年轻时代起,他常常充满创作冲动。但非常遗憾,总是一次又一次“被仕途”。官没做大,正事儿也躭误了。现在年纪大了,创作冲动不那么强烈了。选择关注海外华文文学,热心创办文学园地,写评论,扶持新人,多少有些补课的意思。

                林楠:在文学原野上跃马扬鞭 

馳騁在草原上的林楠

 辗转他国  扶助文学新人

 

林楠于2000年落户温哥华。虽然已过半百,却觉得新的人生刚刚开始。

他出任加拿大《神州时报》总编辑,创办了一份很有品味的文学副刊,推出了海外“作家艺术家传略”文化工程。

随后,他又在《大华商报》的鼎力支持下,创建了加拿大大华笔会,开始了广泛发动和动员。他创办了颇具报纸副刋性质的“作家文苑”周刋,发表众多知名作家作品,也提携新人。

他参与组建了“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出任学会副主委。

之后,他又出任《世界日报》(加拿大)文学专版“华章”编委,在主编、著名诗人痖弦老师的带领下,努力工作,既刋登知名作家作品,也刊登普通文学爱好者们的习作,从中发掘培养文学新人。

为了扩大华文文学影响,林楠可谓不遗余力,呕心沥血。近几年间,林楠尤其以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良知,热情地为60余人,包括大华笔会、加华作协、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以及加拿大、美国、荷兰、德国、新加波、纽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作家、作者写序,写评论,写荐言,总字数达30万言。这些年,林楠谮心探索评论文章可读性的努力已逐渐为业内认可。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文艺报前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闫晶明说“林楠的评论已自成格局”。

                林楠:在文学原野上跃马扬鞭 

林楠寫書法

                林楠:在文学原野上跃马扬鞭 

林楠參加中國少數民族活動

浴火重生 创作更完美

 

2009年,林楠被诊断出鼻咽癌晚期,专家告诉他只剩下三到六个月的生命期。谈虎变色的癌症,对于一个年过花甲,又是夜以继日忙碌于文学创作和评论的他,是怎样的打击?林楠以百倍于普通人的乐观开朗面对病魔,他说:“人总有到站的时候,我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什么时候结朿都是幸福。”

整个治疗过程中,他像健康人一样不躭误工作。不顾路途往返辗转乘车换车耗费四小时以上,坚持准时出席学会的活动和“华章”编务会议;坚持承担“华章”日常约稿、审稿、改稿、编稿任务;不能发声说话就把要说的写在纸上给大家传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著名散文家文野长弓在《林楠文学评论选》序中写道:“一个在生命终点线前徘徊的人,对工作,对朋友如此尽心尽责,令天地恸容。”

2009年,林楠带病去云南采风,与云南少数民族青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写下了情丰意满,气韵盎然,脍炙人口的《云南行——滇西印象》。“腾冲精神是由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滋养、贯通、支撑起来的。印象最深的是腾冲人甘洒肝胆热血的英雄气慨和尊重历史的伟大勇气。”

站在“国殇墓园”前,他发出了震聋发馈的仰天长啸:

“我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抗日战争史实的记叙如此粗略?

我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对反法西斯战役做出如此贡献的不朽功勋忽略不计?

我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最基本的价值判断超越人类普遍意义上认知常规?

怒江的波涛啊,你说。”

……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林楠,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对人生的感悟,延伸了文艺作品审视历史问题的新维度。

                林楠:在文学原野上跃马扬鞭 

林楠與艾青夫人高瑛合影

                林楠:在文学原野上跃马扬鞭 

林楠參加首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

                林楠:在文学原野上跃马扬鞭 

林楠在加中文化交流活動中發言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