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时局动荡的中东迎来大金主。1月19—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始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不少观察者认为,习近平此次走访,或将担任“调停人”角色,缓解中东紧张局势,不乏这种可能,但客观看,中国更多看中的是与其之间的经贸关系,并开展多边外交关系,确保“一带一路”沿边局势得以稳定。
1月21日,在阿拉伯联盟会议上,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向中东地区提供150亿美元专项贷款,还将提供100亿美元的商业贷款,以促进中国和中东地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习还表示,中国将与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共同设立20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很大程度上依赖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同时,在全球油价严重低迷背景下,中东各国也越来越迫切需要中国这个庞大进口国。例如沙特,当前正面临着油价颓势带来的经济压力,去年该国出现严重财政赤字,这迫使其更加严重依靠亚洲尤其中国这个庞大市场。
中国主席习近平访问沙特
不过,沙特也面临着伊朗和俄罗斯的竞争。据悉,即使在国际制裁期间,伊朗原油出口量的40%都流向了中国,目前制裁已经解除,伊朗计划将原油出口量提高50万桶/日。俄罗斯也是沙特在中国市场的劲敌。2015年,俄罗斯曾三次取代沙特,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去年11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约95万桶/日,从沙特进口原油则约89万桶/日,俄罗斯继5月和9月后第三次成为中国原油第一大供应国。可见,国际油价暴跌为中国提供了非常好的“抄底”机会,这样既能提高中国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又能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深化与中东、俄罗斯之间的经贸外交关系,可谓一箭双雕。
如果说石油是维系工业运转的“血液”,那么繁荣的实体经济,则是构成一国社会稳定的基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政治外交、地缘战略博弈,均围绕经济发展作为起点。目前,中国经济正经历着继1998年以来最艰难的调整期,尤其近期以来,持续震荡贬值的人民币汇率和A股暴跌熔断,更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1月19日,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GDP增速6.9%,创1990年以来最低增速。虽然中国官方给予相对乐观的解读,但市场悲观预期仍然浓烈。按官方观点,中国传统产业虽然步入寒冬,但服务业正成为经济的新亮点。
按价格衡量,中国目前工业部门占GDP比重已从2011年的47%降至如今40%,其中服务业占比明显上升。这则数据的确很乐观,说明中国经济再平衡正在展开。但有分析指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自金融服务业收入的增长。在2015年一年里,中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对GDP增长贡献率接近20%,中国债务水平异常至高,这种增长很难说是健康或可持续的。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进入投资—债务驱动的增长模式。虽然GDP保持高增速,但付出的代价则过于高昂。2011—2013年,为支撑庞大基建和地产投资,中国消耗的水泥和混凝土,超过了美国在整个20世纪的消耗量。空前的经济扩张,是建立在严重产能过剩、资产泡沫、企业债务和银行潜在坏账基础之上。目前,一系列弊端已明显呈现,这也是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改革所针对的重点所在。
全球著名财经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日前撰文指出,中国需要的是对经济结构的谨慎调整,让信贷助推的投资占GDP的比重下降,让消费占GDP的比重上升。严重依赖债务型驱动的投资,既是浪费的又是危险的,这种投资模式极易促发高企通胀和金融风险。中国经济迫切需要从债务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方向上转变,否则难以为继。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与GDP之比只有61%,比2008年59%的低点稍高一点,却比2000年的水平低个5个百分点。中国收入向居民手中转移的过程发生的极为缓慢。而这一过程又是决定性提高消费占GDP比重所必须的。
实现这一点,唯有缩减国有部门投资,提升民营企业生存空间,并加以大规模减税,转移政府财政支出,完善社会保障福利制度,同时加大农村土地确权,系统推动农村土地货币化进程,盘活广大农村消费。否则,中国经济很难实现底部反转,全球经济持续疲软的情形也将无从缓解。
此次冬季达沃斯论坛上,全球经济通缩,让包括索罗斯在内的金融大佬发出预警。全球最大对冲基金创始人达里奥(Ray Dalio)日前甚至表示,疲软的全球经济或将迫使美联储改弦易辙,重新走上量化宽松道路。
本质来看,单纯依靠货币政策,已难将全球经济拉出衰退泥沼,唯有依靠新的增长引擎,或者寻找到新的增长极。中国拥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潜在市场,如果政府将经济政策聚焦在提振内需上,势必将释放出惊人能量,进而转变整个世界经济格局。习目前正手握着开启这个格局大门的钥匙,关键在于如何做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