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一段“女子北京看病怒斥黄牛”的视频从1月25日开始在大陆网络上热传。视频中,操着东北口音的姑娘在医院大厅怒斥黄牛将300元的专家特需号炒到4500元,称医院保安与黄牛里应外合,害得她从外地赶来排了两天队都没挂到号。
在北京、上海这样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地方,由于需求端的体量庞大,挂号难、看病难是一个盘踞已久的老问题,倒卖专家号的黄牛也是个“历史悠久”的职业。2012年,中央电视台就曾播出一位患者在镜头前流泪呼吁打击“号贩子”的新闻,当时也引发大陆社会的强烈反响。若继续往前追溯,可以发现每隔一两年都会有类似的事件成为关注热点。
不少大陆民众将黄牛看作是普通人挂号难的罪魁祸首,但事实上号贩子只是看病难的结果。有评论指出,大陆目前的医疗体系,由于“以药养医”的模式并未打破,所以无论是4元钱的普通号,还是几十元的专家号,或几百元的特需号,都无法如实体现医生的真实劳动价值,也不能如实反映真实的医疗供需关系。而经过持续的严厉打击,目前号贩子所能采取的抢号方式,要么是提早排队(包括视频里女子控诉的黄牛与医院保安勾结排在前面),要么是通过新兴的网络预约,通过自己的“特殊手段”在实名制与非实名制之间切换。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些号贩子所做的“工作”,基本是把所付出的时间成本与“技术成本”,转换成买号患者的价格成本。对于那些辛苦排队的患者来说,号贩子破坏了“辛苦者得”的公平,但对于那些花钱买号的患者来说,号贩子却间接达成了“价高者得”的另一种公平。甚至于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总有一种若隐若现的声音认为,号贩子只是“发现了真实价格”,舆论应该为其正名才对。
可问题在于,医疗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如果完全遵从“价高者得”的分配方式,则意味着大多数低收入群体将无缘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著名经济学家富兰克奈特有一个论断,说科学(包括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本质上就是道德的原则。医疗资源若果在分配上不照顾普通民众的诉求,就是一种生命价值和生命机会的不公。
不过,真正击中民众痛点的,是“怒斥黄牛”视频中女孩边哭边喊的那句“这是北京,首都啊”。这话背后的意思是,首都作为“首善之区”,在公平正义的问题上理应是全国的榜样,现在居然成了负面典型;首都如果都这样了,其他地方能好得了吗?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才有了视频中女孩的最后那句“这个社会就没啥希望了”。这股情绪也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蔓延,网友们在声讨号贩子的同时,也逐渐将炮口对准了其他资源分配弹性更大的领域,乃至将种种的不公归结到没有“上升通道”(social ladder)的层面。
“怒斥黄牛视频”引发的讨论远不止医疗行业
中国社会没希望了吗?显然不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有目共睹,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贫困人口的数量比三十年大幅减少。中国人的投资能力令人胆寒,财政部财科所主任文宗瑜曾说,任何一个新兴产业,只要有中国人开始投资,18个月后就会产能过剩。中国人的购买能力让全世界瞠目,有玩笑说香港人看大陆人不顺眼,就是因为大陆游客来了以后,商场里的奢侈品牌圣诞节都敢不打折了。曾有经济学家表示,中国的基尼系数放在其他国家,社会早就乱了,中国之所以还能一直向好,就是因为人们心中“有希望,有奔头”。
但现在确实需要注意的是,随之物质水平的不断丰富,在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社会中的不满情绪的确有所上升,特别是在中国经济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人们对于自由、公平等方面的感受尤其强烈。“怒斥黄牛视频” 能激起如此广泛的共鸣,是民众长时间累积起来的情绪爆发,它恰恰给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共提了个醒:当执政者在全力应对经济风险、调整经济结构的时候,民生领域的利好政策同样需要释放到位。刚刚过去的2015年,被民众吐糟最多的是股市“抢”了散户的钱,泛亚、E租宝之流骗了百姓的钱,而汽油最低限价、提高个人养老金缴纳比例、研究退休人员继续缴纳医保等政策则是需要人们掏出更多的钱……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政策利好,大概只数的出“全面放开二孩”。
这样的状况很难不让人心生怨气,再碰到医疗公平的问题,就成了“火苗遇到火药桶”。北京市卫计委这次的反应还算迅速,从1月26开始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表示,对“号贩子”现象、尤其是医疗机构内部个别内外勾结行为保持“零容忍”。国家卫计委也表答了关注。然而,大陆头号官媒新华社在27日发表的报道中指出,根据记者的暗访,北京多家大型三甲医院依然有众多黄牛在“顶风作案”。
能不能付出必要的社会成本来保住政府的公信力,考验着中国当局凝聚人心的智慧。在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在财政上大幅提高投入来增加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或许不现实,那么尽量优化资源分配模式,就成了释放民生政策的重要方式。不论国家卫计委还是北京卫计委,身为医疗行业监管者,能不能把“号贩子”这个多年的顽疾打掉、让民生政策释放到位,恐怕还是先得把自己身上的“病”治好。其中关键,在于思想上对“第五个现代化”有没有足够的认识。中纪委不久前表示,从巡视的经验来看,只要贯彻了中央的精神,就不会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