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移民政策的历史 你了解多少

加拿大移民政策的历史 你了解多少

2015-02-12 01:18:17  来源网站:萨斯卡通中文网

纵观加拿大的移民史,不难发现移民政策和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加拿大自建国以来对移民体制的发展一直是靠着两条腿但却“一瘸一拐”的不断前进的,执政者在“种族纯粹”和“经济发展”之中努力去找寻新的平衡点。不管是早期“白色移民”框架下的排华法案,还是30年代大萧条时期实施的苛刻的移民政策,还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导思想下的“67分”系统,都折射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移民价值观。

加拿大移民政策的历史 你了解多少

这种移民经济学在保守党上台之后对移民体系的改革中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加拿大赖以为生的资源经济随着2012年贵金属价格的疲软和2014年油价的暴跌而“举步维艰”,而正是在这种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时代背景下,保守党才开始对以前的移民政策进行了大刀破斧的改革。不管是2010年的“一刀切”、C-24法案还是后来的移民家属限制条款都体现了加拿大政府对移民态度的“转向”。而今年开始实施的“快速通道移民”系统中对“劳动力”和“雇主信”超乎寻常的重视也和加拿大目前的经济困局分不开。

“种族纯粹主义”下的加拿大移民制度

200多年前,刚刚从英联邦独立出来的加拿大还遗留着英国的“纯血统”传统。作为由英国任命的加拿大第一任总理,保守党人约翰·麦克唐纳一直以“白人血统”为治国理念,严格控制移民的血统。甚至在麦克唐纳死后的30年后,加拿大政府仍然延续着他当政时对于非白人种族的偏见。

1923年,让老一代华人“刻骨铭心”的反华人移民法案《排华法》正式出台,10年之后,为了更严格的限制华人移民入境,加拿大政府在《排华法》的基础上陆续颁布了两个法案。首先,加拿大华人如欲申请配偶及18岁以下未婚子女来加,其本人须先行入籍,方能享受此项权利。其次,加政府规定华人入籍申请者,必须先由中国政府批准脱离中国国籍并在加拿大的侨报上刊登声明方有资格申请。这两项追加法令的颁布为那些试图通过家属关系来申请移民的华人设置了更高的门槛,通往加拿大的道路几乎被完全堵死。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排华法》还是之后的附加条款基本上都是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下加拿大政府专门针对中国移民而“特殊关照”的,而对其他族裔并没这么苛刻的移民限制法规。

随之而来的是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经济问题成了三十年代加拿大公众最大的焦虑。一方面,加拿大需要更多的农业人口来开垦他们荒废的大片土地以维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对于非白人移民依旧存在着较大的芥蒂。在这种背景下,加拿大政府为了平衡好“经济发展”和“种族纯粹”之间的关系,出台了一系列相对“中立”但依旧充满歧视的移民政策。1931年3月,加拿大政府发布发令,禁止所有非农业人士移民加拿大,除非你是欧洲人和美国人。这个权衡了经济发展和种族主义的紧缩移民政策使得来加的移民数量在这一时期大降近90%,从二十年代的(1921-1931)一百一十多万人暴跌至了三十年代(1931-1941)的十四万人。而这种针对非白人的歧视政策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从中不难发现,当加拿大的经济陷入困境时,政府对于移民的限制就会更加严苛。”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百废待兴,而作为同盟国之一的中国由于在对抗日本入侵中国所做出的牺牲和杰出贡献而被加拿大政府所认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坚冰才慢慢开始融化。1947年,《排华法》被宣布废除。同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又开始实施“大批人力需求(Bulk-labor)”计划,大量来自战后欧洲的移民被吸纳进来,而这些欧洲移民也成为了保障加拿大战后10年经济腾飞的“生力军”。

事实上,尽管加拿大政府在1947-1967的经济繁荣时期逐步地放松了移民限制,但除了英联邦国家、美国和欧洲的居民以外,加拿大对来自亚非拉地区的居民依旧实行着较为严苛的管控和限制。当加拿大对“经济利益”的需求逐渐超过了“民族纯粹主义”的价值观时,从建国以来政府一直奉行的“白人移民体系”正在开始崩塌,取而代之的是对经济发展的追求。从这期间陆续发布的一些移民法案不难发现,横在华人与大洋彼岸之间的歧视壁垒正在被逐渐打破。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法案当属1962年移民法,正是这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变革,才有了后来惠及数百万第三世界移民,让其他西方国家争相模仿的“67分”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1962年所颁布的新移民法正式宣告“白人移民政策”永远退出历史舞台。

在1962的移民改革中,加拿大移民部所颁布的最著名法案当属“第20条”

(Regulation20)。在这条法案中,加拿大移民部明确写道:“新的法案将根据个人技能和能力选择移民,跟其他别的因素没有任何关系。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对社会做出贡献,或有能力在加拿大找到工作,就有移民资格。”这就暗示说,申请人的国籍、出生地、种族并不影响申请者移民加拿大的权利。而这也是加拿大从建国以来,最具创举性的移民改革。1962年法案也为同属英国附属国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做出了先锋式的榜样。

跨时代的“67分”:经济发展优先于民族纯粹

1967年,压在“白人移民体系”这个庞大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出现了。

1967年,加拿大的经济水平达到了战后的最高值。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劳动力大量短缺,种族的纯洁性比较经济显得不那么重要。据一项数据显示,加拿大国内生产总额从1963年到1964年,仅一年的时间就增长了10.2%,而从1964年到1966年,则增长了9.4%。不仅如此,非家庭型投资(none-residentialinvestment)从1964到1965增长了17%。高速增长的经济使加拿大政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19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的结束,加拿大的海外贸易增长地空前迅猛。加拿大很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外流到国外从事国际贸易的工作。而国内所需的劳动力类型也从农业向服务业转变。大量的办公室职位和专业人员的职位空缺出来,加拿大的工业此刻也在高速发展时期,每年固定数量的移民根本满足不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劳动力出现求大于供的现象。再加上欧洲经济在“马歇尔计划”实施后的快速复苏,加拿大政府已经很难再从原有的移民制度上吸纳他们理想中的欧洲白人移民了。要经济发展(钱)还是只要“白人(人)”这个一直困扰在执政者心目中的“二难定理”最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迎刃而解”,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最终打败了对于种族的偏见。如何在1962年移民法取消地域限制的基础上制定一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先进的移民系统成为了当时移民部门和政府的当务之急,而1967年所发布的移民评分制度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推出的。“67分”法案的实施也从此宣告了加拿大政府对“种族纯粹主义”的逐渐摒弃。

1967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出台了新的移民系统,简称“加拿大联邦技术移民评分机制”。新系统从根本上取消了原移民政策中的种族歧视性条款,逐渐抛弃了老移民系统中对于移民种族、肤色和来源国家的限制,突出强调了对移民受教育程度、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等后天综合素质的要求。移民官根据申请人的学历、语言能力、工作经验、年龄、雇主证明和适应能力六个方面进行评分,各项分数只要累加达到67分,体检合格,没有犯罪记录就可以申请成功。

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增长和加拿大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当时的加拿大政府更侧重移民的受教育水平和适应当地生活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67分”系统中九项指标里里,教育这一项占到了百分之二十。不仅如此,1967年出台的打分制对学历的要求还没有那么严苛,除了PhD这种高学历,如果申请人可以证明他们曾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也可以拿到20分。这就意味着无关种族和国家,只要你有能力,能够在加拿大实现自己的价值,加拿大就欢迎他们。这种弹性十足的移民政策使得大量在国外有过工作经验的人可以先移民过来再慢慢找工作,从而在一开始杜绝了本地雇主歧视外来劳工的可能性。而正是在1967的移民法案颁布后,联邦政府对移民政策的开放移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第三世界,亚非拉国家的移民穿越万里追寻属于他们的“加拿大梦”。根据联邦移民局的数据,在“67分”系统实施以前,来到加拿大的移民中有百分之八十七都是来自欧洲国家。而到了1970年,这个比例下降为百分之五十,其中来自亚洲的移民逐渐成为新移民中最重要的“生力军”。更重要的是,“67分”系统着重突出了对新移民综合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考核,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努力和上进心在这种框架之下如鱼得水。据统计,在保守党2006年上台之后至加拿大联邦移民政策开始紧缩的2012年,就有近33,000名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位居所有移民地的第一位,而其中通过“67分”移民成功的联邦技术移民就有7449人。而在1967年新政实施之前的近10年间,总共也仅有不到两万来自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移民。

不仅如此,前几批通过1967年计分制来到加拿大的移民的收入相较于之后来的移民更接近当地人收入。在1975年和1979年之间来到加拿大的移民收入可以达到本地人的86%,然而,1980-1984年间来加拿大的移民收入只占本地人收入的73%,这个数字逐年递减。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只有大约62%。由此可见,相比于20世纪的今天,在1967年,加拿大不仅移民政策更平等宽松,移民的收入也更公平。这种先进的移民评分系统在当时的西方国家也属于首创,被不少国家视为移民政策的典范并引起很多发达国家的效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曾以加拿大的“67分”系统为基础,根据他们的国情出台了相类似的移民申请评分制度。

紧随加拿大的澳洲移民政策

加拿大创建的“67分”系统给其他同样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用来挑选能为国家创造财富的移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纷纷效仿加拿大,相继出台差不多的移民政策。作为二战参战国和英联邦成员,澳大利亚在二战期间为了替英国冲锋陷阵,人口损失惨重。1945年战后,澳大利亚正式建立了移民部,由ArthurCalwell担任第一任部长,开启澳大利亚的移民时代。这个时候的澳大利亚移民部只愿意接收从英国来的移民。ArthurCalwell甚至明确表示:“要我说,每来一个外国(欧洲)移民,要接收10个英国移民。”但如此“远大”的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毕竟不是每个英国人都愿意远渡重洋来到澳大利亚这个在二战之前在世界舞台默默无闻的英国附属国。再加上大批二战后滞留英国的同盟国士兵不愿意回到被战火摧残地奄奄一息的祖国,澳洲政府迫于无奈同意非英国人移民加拿大,但也仅限于欧洲其他地区的白人人种。

1952年,澳大利亚才第一次决定接收一部分非欧洲难民。但也仅限于难民,非欧洲人士仍然没有权利申请正常的澳大利亚移民。而在1952年,加拿大虽然仅给亚洲移民有限制的移民条件,但算是已经开始接收亚洲移民了。澳大利亚在4年后,也就是1956年才正式放宽“白澳政策”允许非欧洲移民申请澳大利亚公民。虽然政策上允许非欧洲人移民澳大利亚,却没有一个“标准”的制度来实行。19世纪60年代,只有在澳大利亚服务过三个月以上的非欧洲人才有资格申请移民。但这些人的服务经历经常因为自己长得不够“白”而被忽略。一份回顾1966年澳洲移民的报告中说道:“按理说放宽移民政策应该能提升人口数量,可由于申请人的“身份”和原国籍仍然受到限制,因此实际上并没有多少非欧洲移民能顺利移民澳大利亚。”

加拿大在1967年时早已领先澳大利亚,进入以计分制鼓励多源文化移民的时期,提早实现了移民平等。在加拿大的带领下,澳大利亚在加拿大计分系统出台5年后,比照加拿大的计分制设计了根据申请人的社会贡献和个人能力打分的移民系统。终于有了无关种族,只侧重申请人本身素质的平等移民政策。可以说加拿大在移民政策方面为西方世界做出了表率。

油价暴跌,影响移民

随着2006年保守党的上台,加拿大移民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21世纪,资源价格在2010至2012年期间突飞猛进之后,到了今年又跌入谷底,使经济比较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加拿大大受打击。发展经济成为保守党上台后的工作重心,经济的变化也体现在了移民政策的转变上。根据新的“快速通道”政策要求,在加拿大找到符合政府要求的工作的劳工,才有资格申请移民,成为加拿大公民。一些想要来加拿大跟亲人团聚的大龄申请者“哭晕在厕所”。根据加拿大雇佣与社会发展部(EmploymentandSocialDevelopmentCanada)给出的一项数据,2006年,新移民的失业率高达12.3%,紧随原住民其后(14.8%)。让一大批找不到工作的移民来加拿大,还要付失业金,这对从1967年以来重视经济甚至超过种族纯洁性的加拿大来说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尤其是在今年,原油价格持续下跌,这让能源工业占财政收入23.3%的加拿大大受打击。加拿大许多石油和天然气井因为油价的暴跌倒而倒闭,已有近40家钻井平台宣布停止运营。据业内人士预测,哪怕油价徘徊在60美元一桶,加拿大油砂行业都恐怕难有利润,何况现在原油价格只有大概20美元/桶。原油价格暴跌对加拿大而言是个沉重的打击。而加拿大家庭债务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77.5%增长到2010年的175%。

加拿大政府将2015年新实施的快速移民政策作为解决低迷经济问题的一个方法,旨在减少加拿大社会的经济负担。不过,他们可能忽视了一个问题,很多受过高等教育有过专业经验的新移民不是不想找工作,而是因为外界因素学历经验得不到认可。连移民部部长亚历山大都承认:“我们移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大学毕业率要远高于加拿大本地人”。

根据201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在加拿大如果应聘者的名字是英语名字,他们在投简历的时,被选中的机会比非英语名字大得多。不仅如此,很多国外的工作经验,尤其是欧洲以外国家的工作经验并不被加拿大本地雇主所认可。这就造成医生来到加拿大变成出租车司机,建筑师最后在便利店刷马桶。《经济学人》杂志指出,移民的失业率比本地人高50%。

根据200年来加拿大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的改革和对经济的重视,再加上最近暴跌的原油价格和惨不忍睹的加币汇率。不久的将来,加拿大移民部将继续执行紧缩的经济移民政策,并且很可能开放大量投资类移民。希望移民建设加拿大是一项需要长时间进行的工作,而在目前这个经济形势下,加拿大最急需的或许是资金的注入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相信很快人们就能听到加拿大移民部的新说辞: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长期居住在加拿大,为了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决定,增加投资移民的数量,让更多投资者移民加拿大。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