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2016年的中国经济以股市的一周内两次熔断为开端,随之而来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跌以及全球股市的动荡推高了全球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担忧。2015年中国经济按本币计算增长6.9%,按美元计算则负增长约1%,中国经济增速创数十年来新低。与此同时,由于统计数据的不透明,外界对于中国经济真实形势只能依靠传闻以及外部迹象进行猜测,更加剧了市场焦虑情绪。
从1月底到2月初的一周时间里,中国政府高级官员们以惊人的密度开始就中国经济形势作出回应,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同IMF总裁拉加德的电话中强调,“有能力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中国政府无意通过货币贬值推动出口”;1月31日,中国外长王毅在答记者问中专门驳斥了“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说法,同一天,中国驻阿根廷大使杨万明也在阿主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称“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光明”;2月3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与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通电话,强调“中国有能力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样是2月3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目前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正在优化,新的增长动力正在积聚。
外界开始唱衰中国经济
外界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忧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但中国方面高层就同一个问题进行集中表态和回应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北京更常用的做法是尽量淡化问题,而不是这样通过一再强调来强化问题的存在感。如果再加上稍早之前中国官媒对索罗斯的齐声炮轰,这种阵仗就更令人感到意外。 总结所有这些表态,大体集中在两个问题上,首先是中国经济总体平稳,并引申到“不会因中国经济放缓影响其他地区经济形势”,其次则主要围绕人民币汇率,具体表述为中国既有能力保持人民币汇率平稳,也有意愿保持汇率平稳。
这当然不是无的放矢,这两个问题同时也是外界对于中国经济最严重的忧虑来源,一方面,中国经济的疲软走势已经被全球经济分析师们列为2015年以来全球经济不振的最重要原因,“中国走弱的需求拖累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并进而打击了产出国经济”成为全世界各国解释经济形势时的标准答案,另一方面,因为经济增速放缓、进出口额度下降和人民币汇率的意外下跌,周边国家担忧中国会使用货币贬值手段来刺激本国出口,这种忧虑甚至一度在2015年秋天引发了亚太地区货币战前兆。 毋庸讳言,中国经济的确面临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外汇储备在2015年的大幅下跌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而从2015年8月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缩水5.6%,制造业PMI连续六个月低于荣枯线,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均背负着沉重债务,进出口额度也持续缩水,与一些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在2015年甚至降幅接近了50%。与此同时,从2015年6月开始爆发的A股“股灾”不仅动摇了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同时政府出台的管控措施的连连失败,也使得中国政府管控经济的能力被打上了多个问号。
这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而同样史无前例的还有,北京这一次选择了与外界及时进行沟通,力图打破外界对中国经济“基本靠猜”的现状。美国是中国多年以来的最大贸易伙伴,汪洋与雅各布·卢的通话显然意在帮助稳定国际市场,而李克强此前与IMF总裁拉加德的通话则显然意在为刚刚加入SDR的人民币“护航”。
无论愿意承认与否,中国经济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1998、2008两次全球金融危机当中中国所采取的闭关自保策略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形势,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推进的经济改革也同样不可能对世界“关起门来”,而2015年以来传统甚至失之过时的经济管控手段的一再失灵也表明,中国经济改革恐怕需要改变的不仅有经济宏观结构,更有政府的经济管理方式。
2016年伊始,中国股市的剧烈波动仅用了不到24小时就对全球股指造成强烈冲击,表明中国经济改革的阵痛同样也不再可能被限定在中国大陆范围内,而反过来,如果无法稳定全球市场的震荡态势,中国经济本就艰难的“着陆”也将更加险象环生。在中国经济与全球市场之间的联系已经如此深刻的情况下,再对经济形势保持沉默只会推高市场忧虑情绪,造成不必要的波动风险,也因此,逐渐转向对外透明、积极及时地回应市场动向,或将成为中国政府转变经济管理方式的尝试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