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帖:向两地仇恨说不 还港人清正本色(图)

热帖:向两地仇恨说不 还港人清正本色(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香港01》网站转载民阵召集人、港大人权法硕士杨政贤《昨晚,我在港大介入了一场种族仇恨》一文,内容指作者在港大食堂排队就餐,突然有一名胖同学,辱骂排在他前面的两名内地生,而辱骂的理由是不少港人耳熟能详的“侵略香港人资源”。作者看不过眼,与辱骂者争辩,最终该胖同学离开。由此作者反思“仇恨对方,是能令情况变得更好,还是更坏?”并让被骂的同学不要把片段放在网上,担心会被人骂他出卖香港。

  事实上,近年陆港关系因方方面面的民生及政治议题变得紧张,类似两地人民发生口角、甚至冲突的事件不时发生。虽然事件中那名胖同学无理辱骂他人的劣行,就算发生在任何地方都应予以严斥,何况是发生在“明明德”的百年学府中,那就更加不能容许。但需要指出的是,胖同学把自己这种恶行视为正义,以为“替天行道”,而这种心态、举止在不少港人心中也并不十分抗拒,“内地人来港是为了抢资源”几乎成为城中共识。

热帖:向两地仇恨说不 还港人清正本色(图)

  随着自由行所来问题令两地人民流于情绪化

  这种偏见的形成不能忽视客观因素。随着香港回归与及自由行开放,两地交往日益频繁,内地各省文化风俗、各人道德习性纷纷在港展现,其中更有许多明显的不良做法。加上“两制”的利益差异,不少内地人的确想来香港“讨便宜”,例如生子、抢奶粉、走水货等等,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港人生活习惯,扰乱了生活规律,让很多市民感到不适应、不舒服,甚至引发反感。其实,相对于开放的城市,这样的问题有所难免。

  但近年,香港日益泛政治化,经济、民生问题由于治理失当反而转化为政治问题,港府的无能直接使民间的怨气对向北京的中央。政党政治亦两极分峙,社会被激进诉求撕裂反而成为可以搏出声的途径,极端化变成不少年轻人喜欢的标签,仿佛不如此就不够“现代”。以往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反叛、激烈和情绪化,现在反而是取代成人理性而颇受追捧。在这样的环境下,陆港两地的正常差异和一般的社会距离便很快披上了政治外衣,成为“大是大非”而无限上纲以泄愤。任何事情一涉及两地就会被舆论大作文章,“狂轰滥炸”,导致社会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态由怨变仇,容易将一切的不满不分青红皂白全部对向内地人。港大胖同学的无理取闹,不难体现到目前部分港人对内地人在日积月累的负面印象下作出一种情绪化的指斥。

  但这是真正的港人吗?能代表这个城市的市民吗?不难回答,像胖同学那样激进的、盲目仇恨内地的在香港只是少数,大部分港人可能还在沉默,但绝对不同意这样的举止。讲道理,明是非,崇尚公平正义,能够理智对待矛盾,以最佳方式解决问题,让自己赢也顾及他人感受,这是香港人曾经给予内地人最初的印象,其实也是这个城市在风风雨雨中得出的历史结论。香港人从来就不是激进和绝对化的,不会因为感情好恶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讲求理智、对不公义的事情发声的才是港人向来形象。正如事件中的作者一样,对胖同学的劣行看不过眼,在关键时刻出言劝阻,并担心当中的仇恨会在两地社会漫延,进而反思香港目前社会撕裂、对立及仇恨等问题,正是港人清正形像的具体表现。

  事实上,自香港就政改问题出现公民抗命后,政治化的倾向日趋严重,社会对立情绪不断加剧,正如文中作者所说香港变得“躁动”。然而,随著香港社会的纷纷扰扰,港人早已不胜其烦,开始反思仇恨、对立并不会为香港带来出路,相反只会在互相争拗、攻击中持续内耗。

  聪明的人会努力化解分歧,寻找双赢之道;反观,愚蠢的人只会在纷争中纠缠,以至双输。过去陆港市民就争议性问题引起不少纠纷,希望随著猴年到来,两地人民能透过理性沟通化解。尊重是双向,感情是双方,希望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精神,对今后两地社会都有启示作用。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