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华人社会不同的压岁钱与红包文化(图)

BBC:华人社会不同的压岁钱与红包文化(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BBC:华人社会不同的压岁钱与红包文化(图)

  香港商场里琳琅满目的红包袋。

  农历猴年到来,在华人社会中,“压岁钱”与“红包”已经成为新年重头戏。BBC中文网将带您认识两岸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社会的压岁钱习俗起源与异同。

  随着街上店铺挂上红色装饰,店里传来熟悉的贺岁歌曲,甚至一些店家开始免费赠送红包袋(红包袋),都提醒着人们,农历新年要到了!送走羊年,迎来灵猴,新的一年不论你是期待收压岁钱,或是烦恼红包要包多少,都不能自外于这项华人文化圈的过年习俗。

  长期研究台湾民俗的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台湾语文学系副教授林茂贤,向BBC中文网读者介绍“压岁钱”的起源与红包文化。

  “首先,`红包'并不等于`压岁钱',专指过年由长辈给晚辈的才能叫压岁钱。”林茂贤先澄清两种现今常混用的说法。

  林茂贤说,“压岁的`岁'音同`祟',也就是鬼鬼祟祟的祟,因此压岁钱又有`压制邪祟'的意义,把不好的灾厄压制下来。”

  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就已经有“压岁钱”这个习俗,意义是镇压邪祟,但在清朝才正式变成过年的习俗,记载清代京城风俗的《燕京岁时记》中写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至于“邪祟”到底是什么?林茂贤表示,有好几种版本流传。其中一种是:“古代的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做`祟',过年时会来摸小孩子的头,被摸过头的小孩子就会变笨。”此外还有会吃人的“年兽”版本。而台湾民间传说的压岁钱由来,则是“玉皇大帝将在除夕夜让台湾岛沉没”,家人共度最后的晚餐后,家长将钱财分给家人。

  林茂贤说,现在压岁钱已经从“压制邪祟”的意义转变为“祝福”。

  各地称呼

  压岁钱在台湾方言闽南语中,称作“压年钱”,因为小孩子在过年会受到惊吓或遇到不好的事,要把这个关卡“压制”下去。

  在香港,除了压岁钱外,也有包给亲朋好友及同事下属的红包,称作“利是”,与“利事”、“利市”谐音,取其大吉大利、好事连连之意。

  在新加坡的书面语中,约定俗成将红包写成闽南语发音的“Ang Pao”或其他音近写法,意译的“Red Envelope”反而少见。新加坡人张丹晨表示,新加坡人说在英语时,或和只会说福建话、闽南会的长辈沟通时,会说“Ang Pao”,讲中文时则说“红包”。

  谁要给红包?

  虽然压岁钱、红包是华人社会共有的习俗,但在实际运用上仍存在差异。

  在香港,一般是已婚人士才要开始给红包(利是),在家庭里是包给小孩及没有工作的老人家。而派利是的对象比台湾广泛,连同事、邻居都可能依亲疏,收到几十块到几百块港币不等的利是,图个新年事事顺利好彩头。

  香港的26岁未婚上班族王先生说,他会在回内地老家时给奶奶红包,但不会给爸妈。他觉得香港的红包文化“好麻烦”,“虽然我还没经历过(发钱),但听说随便包都得花上一两千,要给很多人,不给又怕对方生气。”

  中国一般也是结婚之后才开始给红包,但也因人而异。一些已在工作的未婚人士表示,工作之后就不领红包了,但还不会包给晚辈。

  至于在台湾,约定俗成是在工作之后就要开始包红包──包给长辈表示心意,包给晚辈表示祝福。

  25岁的上班族陈小姐今年第一次包红包,她说:“压力很大,我的薪水不多,却要包给爸妈爷爷奶奶等六个长辈,而且要凑吉祥数字。幸好我是同辈里年纪最大的,还没有侄儿辈,否则就更花钱了。”

  在马来西亚的华人也有此习俗,结婚后或工作后开始包的都有。马来西亚的梁同学说,一般是包给后辈为主。包红包的价码看个人财力和远近亲疏有别。梁同学又说,当小孩时当然会很期待拿红包,“但我家之前家境不好,所以每到过年父母都会很折腾,除了买新衣和年货之外,还要生出钱来包红包,而且去有很多小孩的亲戚家更是头痛。”

  “微信红包”

  在线支付发展日趋成熟的中国,2014年起,在通讯软件“微信”(Wechat)上发送“微信红包”成为新的过年潮流。

  使用者可以绑定银行卡,运用业者提供的在线支付技术,将金额几毛钱到几百元不等的“红包”设定在群组里发送让大家抢,或发送给个人。

  兰州人贾同学说,去年他大半的年节时间都盯着手机抢红包、发红包,“去年累积赚了一千多(人民币),”正在英国攻读人类学博士班的他认为,在科技改变社会的浪潮下,“微信红包还算是把科技和传统结合得算好的呢。”他说亲戚间因为抢红包而在增进了在群组里的交流,“微信红包是增进交流的载体,是一种社交沟通,而并不是像有些人批评的,现在的人只围着手机过年。”

  他也谈到,微信红包打破了空间限制,将各地的亲戚朋友串联在一起共度新年。今年他也已经准备好在英国投入“微信红包抢夺战”。

  林茂贤认为“微信红包”的兴起,是时代与科技变迁下的正常现象: “随着时代改变,很多新的民俗会被创造,如果是彼此祝福好玩、有趣,都是OK的。”

  一名福建人向BBC中文网说,她认为:“微信红包目前还没有取代压岁钱,如果见得到面还是倾向给实体红包,微信红包只是补充,金额不限、发一发图个抢红包的乐趣而已。除非见不到面,有人就会拿微信红包,装上实体红包的公订价,这就和真红包一样了。”

  在北京工作的福建人王先生也说:“过年还是要拿红色的`红包'才有感觉。重要的是红包的寓意,而不是里面那点钱。电子的就没有那种寓意在了,要嘛纯粹给钱、要嘛娱乐。”

  新加坡人林先生说,现在也有新加坡的银行推出电子红包,但“感觉长辈们都不会用,我妈说她还是会给红包,电子的就失去意义。”

  而在今年,台湾人惯用的通讯软件LINE,也推出了红包功能,至于能不能如微信红包一般形成全民运动,在电子支付不如中国普及的台湾,仍有待观察。

  使用守则

  林茂贤介绍台湾包红包的规定, “金额一定是要双数,通常是台币2000元或3600元、6000元,寓意`好事成双'、`六六大顺'。”而为了讨吉利,一定要在红包袋里放钱,不能放其他东西代替。收到红包后,在除夕时带在身上,可以招来一整年的好财运!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